作为安阳工学院服务国家空天战略的核心力量,飞行学院始终以“航空报国、特色强院”为使命,历经十余年跨越式发展,已从单一专业起步的探索者,蜕变为集教学、科研、产业服务于一体的区域航空教育标杆。学院紧扣航空业发展脉搏,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国际合作、优化专业集群,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应用型航空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经济与航空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一、从萌芽到绽放:十二载跨越式发展铸就航空教育基石
自2012年成立以来,历经12年的发展,飞行学院实现了跨越式进步。从最初仅有1个专业、18 名学生和 5 名教师,发展成为如今拥有 飞行技术、飞行器适航技术、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民航空中安全保卫(专科)等5个航空类专业,另有机场运行与管理、管制与签派、航空安全工程、航空物流、4个航空类专业方向。建有“中国民用航空局CCAR-147民用飞行器维修执照培训机构”“河南省智慧民航特色行业学院”“河南省航空安全与应急管理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省部级航空类教学科研平台。“交通运输”入选河南省新一轮重点学科,“飞行技术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民航概论》《航空物流管理》获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航空特色初步显现。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发展,已经在民航业界积累一定声誉,具备一定品牌积淀。为航空公司企业培训机务维修人员200余人,培养民航飞行驾驶员超400人,毕业生中已获批第一个机长(贺指南,12级,顺丰航空),两个准机长(方治程,13级,昆明航空;王国涛,14级,昆明航空),还有一大批副驾驶飞行员。
此外,交通运输(民航电子电气、机务维修、管制签派、机场运行与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毕业生也成绩斐然,诞生了第一个机务维修工程师,第一个空客 320、波音 737 系列飞机机型放行员、管制员、签派员、安全员以及一批海关报关员、ERP 培训师等行业从业人员。尽管距离建成强优航空专业集群、更好服务低空经济、地方和航空产业发展的目标仍有差距,但已实现了从 0 到 1 的关键突破。
二、打造鲜明航空特色:产教融合驱动核心竞争力提升
一是以飞行技术专业为纽带的校企、校校、中外合作,开放办学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深化了我们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需求、产出导向、产教融合、特色办学、校企协同”转型发展的理念认知,厘清了应用型转型的发展要求和基本路径;二是通过民航运输飞行员这一面向岗位、对接行业职业标准、具有鲜明标识的应用型教育产出,提高了学校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成为社会各界区分学校的重要标识;三是基于OBE的人才培养深化了对应用型高校以服务求支持以合作促发展的思想认同,内化了面向地方聚焦行业打造亮点和办学特色的行动自觉,强化了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规模发展、协同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理念。深化了学校对以服务求支持、以合作促发展的思想认同,将面向地方、聚焦行业打造亮点和办学特色内化为行动自觉,强化了内涵、特色、规模、协同发展的理念,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点-面-群协同进阶:构建高-低空专业集群生态
一是通过挖掘汇聚和转化社会、企业、地方产业等外部资源优势为自身办学优势,坚定聚焦航空人才培养办学定力,对接产业办专业,形成新的专业突破点;二是以建成飞行技术专业突破点为牵引,以点带面拓展低空经济产业新专业,梯次化打造航空专业集群;三是通过面向航空增设方向来升级改造老专业,实现航空专业规模发展、高-低空专业协同发展、集群发展和特色发展,优化专业布局,完善专业结构,打造航空专业集群。
四、多元并举:创新应用型航空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初步形成以飞行技术专业订单式2+2人才培养,交通运输机务维修等工学交替、工管结合3+1多元人才培养,交通运输签派、民航物理管理类专业的4+0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三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以2+X教育改革为中心,根据航空类专业学历教育和职业行业标准要求对接的层次程度不同,形成(飞行技术为代表)标准对接(交通运输管制员、签派员、机务维修人员为代表)间接对接和(航空类其他专业)普通对接三个职普融通人才培养类型,构建专业、行业、岗位三位一体,平台模块化应用型航空人才培养体系。